Virgilio Marchi (意大利女性艺术家)于1920年在他的未来主义¹宣言中写道:“我们应将建筑视为艺术,与画家、音乐家、诗人和雕塑家联系起来……没有哪样艺术像建筑这样在单一的个体中合成这么多的形式,能比其本身整合出更加复杂的人类情绪。建筑自成宇宙。”
在整个上世纪,关于艺术融合的争论一直非常激烈,同时促成了一些设计师具有重大价值的建筑和产品设计类项目的完成,如 Le Corbusier、Joe Colombo 以及 Gaetano Pesce 等设计师,他们的设计从根本上瓦解了各种艺术之间的障碍。
如今,为积极响应2015年米兰世博会“滋养地球,生命的能源”的宣传口号,Wolfgang Buttress (英国诺丁汉艺术家)设计的名为“觅”的英国馆,采用现代优雅元素,重新诠释了艺术和建筑的关系,将蜂巢作为规划我们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理想模式,帮助解决粮食安全和生物多样性问题。
Wolfgang Buttress 在艺术界获得广泛赞誉,他设计的建筑获得6项国家和国际奖项,其艺术作品在世界各地均可见,包括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他一直致力于将亲身经历融合于作品中,将集体的回忆转化为现实的空间。为米兰世博会设计的雕塑充分体现了他个人的理念,通过这场自然之旅,向我们展现微小动物的世界其实管理得比我们人类还要好。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设计师为观众提供了异于寻常艺术的体验。很多时候,由于艺术家选择复杂的概念来表现内容和意义,有时观众很难看明白。在1910平米的面积上,设计师采用14立方米的雕塑元素呈现了令人印象深刻而结构复杂的造型。该造型由约克郡的 Stage One 公司独家生产和建造。 169300个铝合金组件,组装在32个水平层面上,每个组件通过预先编程进行编号,在现场根据编程进行安装,提升了安装效率,保证了完工时间。
建筑雕塑-艺术化身
作为世界著名雕塑家的一件艺术作品,英国馆的设计将多种代表性的艺术综合到一个独特的理念下,无疑,该作品激发的探讨远远超出了世博会本身。作为一座自然雕塑,在切实可行的建筑结构和表现现实之间,蜂巢被赋予了双重含义,并带动了与视觉艺术的交织与联系,最终形成一件建筑艺术。
英国馆从世博会的其他封闭式建筑中脱颖而出,展现了内部结构的凝练与张力。这位来自诺丁汉的艺术家,破除了雕塑的物理边界,在透视的主题下,重新定义了新兴线状内饰的轮廓概念。该项目的内部装饰使得展馆的瞩目之处从单纯的视觉对象,转变为全视角的、宜居的雕塑空间。
一个灯光按钮将建筑与简单而宏伟的艺术景观连接起来,尤其是在夜间,主体结构产生振动,反馈出真实蜂巢的声音和内部忙碌的氛围。通过模拟蜜蜂的生活和变换照明亮度,借助灯光、声音和色彩的变化,表现真实蜂巢的活动,再现蜂巢内昆虫的动作和嗡鸣。在精确的加速度感应器的支持下,LED 灯与诺丁汉一个蜂巢的实时复杂声音连接起来。
光与影
但英国馆的光与影更具讨论价值。通过视觉艺术和建筑空间之间的博弈,充分深入雕塑,以揭示其核心,凸显内部球形空间的轮廓,理想地展现了球形的原貌。灯光和声音整合到建筑结构中,形成蜂巢中央的球形空洞,让游客得以穿梭在雕塑内部,切身体验昆虫的活动。通过借助 LED 提供各种花粉颜色的照明,“蜜蜂”的世界悬浮在蜂巢中,通过整体雕塑得以体现,使其完整的符号价值得以再现。而雕塑和灯光之间的和谐共存,奇妙地重新定义了蜂巢的价值,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物体。
蜂巢也是果园和野花草地之旅的完结篇,如在原来的英国花园里,追踪蜜蜂的路径,从花丛飞回蜂巢。参观者如同游玩般,从入口开始,在数分钟的旅途里沉浸到自然中,在灯光、真实声音、气味和各种对比的环绕中,先经过一个果园,然后穿行于野生花坛之间。花园依据蜜蜂的视角而设计,布局模拟蜜蜂的舞蹈,在整个世博会期间不断变换。晚上,地板上的背光照明,使路径显得更具悬浮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以创造持久的英国景观韵味。
在黄昏和夜晚时分,潜藏于草坪里的照明随机闪耀,模拟成灯光的花朵,温柔地引导着人们沿路径前行,并最终到达主体建筑。在各种争议和赞扬之中,蜜蜂的生活几乎成为模仿的对象,被认为是寻找价值之旅的理想伴侣。
结语
蜜蜂不仅是社会组织的一个很好例子,也是自然界繁殖的关键因素,因为蜜蜂占了昆虫授粉的90%,而授粉在食物链中具有主要作用。在世博会结束后,蜂巢将完全拆除并运回英国,如同蜜蜂迁徙并创建另一个蜂巢,而展馆70%的植物则将被移植到别处。
今年在米兰的蜂巢,寓意了传说、历史、踪迹与记忆,它既是个人的记忆,也是集体的记忆,志存高远。它传递了新的信息,打破了艺术之间的边界,彰显并重估了建筑作为复合艺术表现手法的象征意义。每个建筑组成部分被无缝集成到艺术作品的概念中,达成了造型、功能、含义乃至最终美学上的独特和谐,让人想起 Gaetano pesce 的哲学观点:“艺术绝非生造一个放在底座上的东西:艺术是一个产品,是我们因应生活时代的需要所做的创造性回应。”